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经验交流
倾听武陵山民的诉说
——中央财政支持湖北恩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建设纪实(上)

解希民 黄先林 尹峰   

  编者按:2008年4月和2012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先后两次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按照李克强总理的指示精神,财政部在恩施州设立了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通过安排试点资金、创新项目内容和扶持方式等,支持探索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有效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报记者日前专赴恩施州,实地感受农业综合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夏日的武陵山区,被一望无垠的茶园覆盖得严严实实。微风吹过,绿浪起伏,茶香弥漫。

  站在茶园里,眼望着一垄垄翠绿欲滴的茶树,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芭蕉侗族自治乡高拱桥村茶农苏长久喜上眉梢:“是农业综合开发改变了大山的模样,让山里人过上了好日子……”

  穿行于土苗山寨间,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农业综合开发的脉动和丰收的喜悦。

  而更加振奋人心的还有这样一组数据:恩施州5年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91个,中央财政投入3.91亿元,其中,在正常投入的基础上,中央财政累计专项安排1.5亿元,支持恩施州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建设。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519元,增加到2012年的4571元,增长81.46%。

  芭蕉乡里飘茶香

  群山环抱中的恩施市芭蕉侗族自治乡是“中国西部茶叶第一乡”,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正赶上一场大雨,雨雾中青青的茶园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满眼的碧绿令人赏心悦目,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曾在芭蕉乡工作过多年的恩施市副市长杨洪安告诉记者,芭蕉乡过去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偏远乡镇,因为种植结构单一且收入较低,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芭蕉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截至目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已达8.5万亩,人均1.2亩,产量突破6000吨,产值近3亿元,占据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在年轻的芭蕉乡乡长龙慧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乡高拱桥村。51岁的陈汝炎是高拱桥村的一名普通茶农。据他介绍,现在一亩茶园可以带来5000多元的年收入。“以前我们这里种水稻,产量很少,一亩最多卖1000元,还是种茶划算。”他说,“刚开始时,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茶苗,后来又帮我们联系销路,现在恩施最大的茶厂就在芭蕉,我们的茶叶不愁销不出去。”

  “去年,我家靠种植茶叶和搞农家乐,收入达到20万元。”高拱桥村村民冯兴超在谈到生活的变化时,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芭蕉乡是恩施市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5年来,恩施市充分利用国家农发种苗补助的政策,因地制宜,引导项目区农民发展茶叶1.35万亩、油茶1900亩、优质马铃薯品种“鄂马铃薯5号”3700亩、漆树6000亩、木瓜2000亩,每个项目区都有一到两个优势特色产业。

  据统计,恩施州通过连续实施“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拉动下,建成了一批规模大、特色明显的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茶叶、烟叶、畜牧、药材、蔬菜、经果六大产业。如今,全州茶叶基地达到76万亩、烟叶基地60万亩、蔬菜基地155万亩、药材基地135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壮大山区优势特色产业过程中,恩施州利用国家农发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基地发展模式,对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所需的种苗,按照实验区政策标准给予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对基地建设所需种苗全部实行政府采购,并建立了种苗品种鉴定、采购验收、发放登录管理等制度。

  “水田坝”里说丰年

  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因曾有数百亩连片成块的稻田而得名。但如今,水田坝村却难得见到稻田了。时值盛夏,记者依山远眺,目光所及,尽是翠绿的茶园。

  “靠种水稻,大家的温饱是不用愁了,却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水田坝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凯说。

  改变由此开始:从2008年起,包括水田坝村在内的水田坝片区,连续实施三期中低产田改造,共计投入财政资金1478万元,同时整合了国土、交通、水利、农业、扶贫、发改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共计3087.21万元,投入到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治理改造中低产田2800多亩。

  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妙手点拨”下,这里开始大面积发展茶叶,许多农户开始走上种茶致富的路子。如今,水田坝片区已发展有机茶叶基地3200亩。

  聊起种田的感受,58岁的水田坝村五组村民杨华打开了话匣子:“我家4口人,种了6亩4分地,原来种水稻全家人起早贪黑忙活一年也就挣五六千块钱;现在好了,改种有机茶,一亩地一年至少收入六七千块,一年下来,三四万块钱就到手了。”这不,尝到甜头的老杨表示下一步还要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宣恩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康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田坝片区2008年以前主要作物为水稻,亩产水稻约1000斤,产值1000元;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改种高效有机茶叶后,亩产芽茶鲜叶150斤,制成特级名优茶干茶38斤,亩产值可达6000元。水田坝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356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546元,比2008年增长135.39%。

  5年来,恩施州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土地治理项目财政共投资75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1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2420万元,共建设土地治理项目16个,累计改造中低产田9.59万亩。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近11万户,直接受益农业人口43万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4421万元。

  山乡巨变的背后

  2008年6月20日,国家农发办正式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并专项下达2008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000万元,扶持恩施州所属的恩施市和宣恩县的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

  与此同时,恩施州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率先在恩施市和宣恩县启动,全州当年新增专项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1424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2500万元。从2008年至2012年,国家农发办及湖北省财政厅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项目资金上都给予了恩施州极大的支持,特别是实验区所有县市的县级财政配套也全部由省级财政全额给予负担。恩施州5年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91个,财政总投入达6.7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9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2.81亿元,县市财政投入518万元。这其中包括:在正常投入的基础上,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专项安排1.5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亿元、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支持恩施州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建设。对于专项扶贫资金,按照每个贫困村投入50万元的标准,实施了1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2008年和2009年共实施项目285个,项目村8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两年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万余人次。为继续加大对恩施州的扶持,2012年6月,国家农发办出台了《关于扶持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措施的意见》,为恩施州量身定制了既切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多项优惠政策。

  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一项项政策,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关怀,汇向武陵山区。

  恩施州财政局局长王金维介绍说,恩施州立足调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确保农发资金安全有效、发挥项目资金整合的综合效应,试验区建设将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与恩施州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项目建设进程。

  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提高政策、资金的放大和集聚效应。恩施市共建共管,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共同开发,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及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与新农村建设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交通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旅游发展资金、林业项目资金、水利项目资金等有机结合,统筹规划。通过整合资源,真正实现项目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收到试验示范效果。

  创新资金管理办法。宣恩县项目管理采取了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专管员制、建后管护制等“五制”;财务管理则根据县级报账制要求,实行专人、专账和专款专用。

  可以预见,新的机制和举措,将为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网管信箱:mofzwgk@163.com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